陈功教授团队开发神经再生基因疗法,为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带来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1-12-08 发布单位: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20211128日,广州暨南大学陈功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最新一期《神经生物学进展》(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杂志上发表文章,运用神经再生型基因疗法在大鼠颞叶癫痫模型上,将海马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有效地降低了癫痫发作,从而为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带来了新希望。

 

全世界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癫痫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癫痫药物、手术、神经调控、生酮饮食等治疗方法。其中,20%-30%的癫痫患者对抗癫痫药物不敏感。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一种常见的成人耐药性癫痫,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海马中间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导致局部脑区神经网络异常兴奋,进而引起大脑功能异常。耐药性颞叶癫痫常需要手术切除海马脑区,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神经调控和生酮饮食疗效有限,如何从根本上治疗颞叶癫痫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陈功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神经再生基因疗法”为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提供了潜在的新方法。“神经再生基因疗法”是一项利用病毒载体向脑内胶质细胞递送神经转录因子,将胶质细胞原位直接转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的新技术。基于这项新技术的发明,陈功教授团队已经发表了一系列工作,证明这种新疗法不仅可以在缺血性脑中风和亨廷顿舞蹈症小鼠模型上对大脑组织进行有效的修复,而且能够将脑损伤后形成的胶质瘢痕组织逆转为具有丰富神经元的脑组织,为大脑修复提供了结构性基础。更值得关注的是,陈功教授团队在去年发表了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大脑原位神经再生的工作,为未来神经再生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经再生基因疗法治疗颞叶癫痫大鼠的示意图

 

  “我们通过运用较为安全的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在颞叶癫痫大鼠模型海马脑区应激性星形胶质细胞中过表达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启动胶质细胞的基因重编程,关闭胶质基因并同时打开神经相关基因,从而将胶质细胞直接转分化为神经元。这种神经再生型基因疗法能够在癫痫海马组织中再生出功能性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显著降低海马神经元的异常同步放电,使病灶区的神经网络兴奋性与抑制性活动重新恢复平衡,从根本上抑制了颞叶癫痫的发作。”本文第一作者郑嘉骏博士介绍了这个工作的原理和取得的成果。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向神经元转分化的中间态同时具有胶质细胞(GFAPSox9)和神经元(NeuN)的双重标志物

 

“这是我们首次将大脑原位神经再生技术应用于癫痫的治疗,并且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一大亮点是我们清晰地捕获到了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过程中的中间态,即转分化的早期同时具有胶质细胞(GFAPSox9)和神经元(NeuN)特有的生物标志物,而这种具有双重胶质-神经标志物的中间态(GFAP+NeuN+Sox9+NeuN+)在大脑的自然状态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只可能是转分化的产物。转分化中间态的大量存在是对最近有些学者的质疑强有力的回答。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团队发现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在不同动物疾病模型的不同脑区,运用不同的启动子表达不同程度的NeuroD1,可以再生出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比如,我们先前在小鼠脑卒中的大脑皮层中强表达NeuroD1可以再生出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元,而在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区弱表达NeuroD1则再生出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虽然海马区有大量的兴奋性神经元)。这种神经再生的多样性充分说明胶质细胞转分化的确存在,并且依赖于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和胶质细胞的谱系和应激态也有关。这一新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神经再生基因疗法在多种神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项目负责人陈功教授就这项研究的潜在临床意义做了总结。

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附近在 NeuroD1基因治疗9周后再生的新神经元(绿色)主要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SST

 

  “在转分化完成后,我们对多个组别的实验动物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学分析。结果表明,神经再生基因疗法能有效地抑制癫痫模型动物的反复自发发作,同时能改善其认知障碍和情绪异常。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和手术的新型治疗手段,神经再生基因疗法能够在致痫区直接再生出新神经元以恢复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既避免了全脑神经元受抗癫痫药物的影响,又避免了手术的风险,为有效地治疗耐药性颞叶癫痫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余建东副教授进行了补充说明。

 

  除了陈功教授、余建东副教授、郑嘉骏博士和共同第一作者李庭杰之外,该项研究还包括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中心的秦兵教授和齐霜。这项工作主要由中国自然科学基金(U1801681  81671288)和广东省科技厅(2018B030332001)资助完成。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pneurobio.2021.10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