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登录管理 | English

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2019.02 25

    李昂课题组发现延缓受损神经退化新机制

    神经轴突退化是急性神经损伤和多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特别是神经损伤中,远离神经元胞体的神经纤维会逐渐发生肿胀,继而发生串珠样、碎片样改变,并最终被周围的细胞吞噬清理,这一过程被称为沃勒变性。神经轴突的沃勒变性是一个主动的、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受到高度调控的“自我毁灭”过程。近二三十年的研究对于沃勒变性分子机制的认识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关于调控NAD+代谢相关的通路。然而,神经损伤引发的是一系列复杂、多因素参与的细胞和分子反应,哪些未知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机制介导了神经损伤中“死亡”信号的转导并最终导致神经轴突沃勒变性的发生是神经损伤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Advances》(IF:11.511)杂志发表了由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昂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RapiddepletionofESCRTproteinVps4underliesinjury-inducedautophagicimpedimentandWalleriandegeneration”。随后

  • 2019.02 21

    任超然、苏国辉合作在Neuron发表光疗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成果

    2019年2月20日,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神经元》(Neuron,IF:14.31)在线发表了我院任超然课题组和苏国辉课题组题为AVisualCircuitRelatedtoHabenulaUnderliestheAntidepressiveEffectsofLightTherapy的研究论文,深入阐释了光疗抗抑郁作用产生的神经环路新机制。抑郁症是以持久自发性情绪低落、快感缺乏等抑郁症状为特点的精神系统疾病。抑郁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及心理咨询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上述治疗手段存在起效慢、个体差异性大、副作用高等缺点。研究提示光疗可缓解多种类型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目前光疗抗抑郁作用产生的神经机制还不明确,光疗的最佳应用模式也存在争议。从了解光调控抑郁情绪的神经机制入手,将会是研究抑郁症发病机制及研发该病新型诊疗方法的一种重要策略。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小鼠脑内存有一条从视网膜至外侧缰核(LHb)的跨双突触光信息传导通路。其中视网膜内部分自身感光神经节细胞(mRGCs)可直接投射至丘脑腹侧外膝体和膝状体间小叶(vLGN/IGL),后者进而可直接投射至LHb。作者通过综合应用神

  • 2018.09 28

    我院苏国辉院士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9月28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会上,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冯广俊作《关于第十六批广州市荣誉市民人选推荐审核情况的报告》,推荐授予我院苏国辉院士等12人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根据《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条例》规定,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一般三年举行一次。本次荣誉市民推选工作从今年2月份展开,经过推荐、审核、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荣誉市民人选名单。附苏院士简介:苏国辉,男,国籍:中国(香港)。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带领科研团队在神经再生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在人才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200篇,为神经科学研究在广州地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新闻链接:https://pc.nfapp.southcn.com/38/1533064.html

  • 2018.08 01

    我院成功主办2018年国际神经再生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亚太国际神经再生论坛

    该学术论坛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7届,是国际神经再生领域的重要盛会。

  • 2018.04 23

    2018国际神经再生高峰论坛邀请函

    会议网址:http://www.inrscn.com/会议注册网址:http://www.inrscn.com/col.jsp?id=115

  • 每页 5 记录  总共 78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2/16 跳转到 

Top

校内链接:

暨南大学主页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暨南大学图书馆

相关链接: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Japan Brain/MINS US BRAIN Initiative Europe Human Brain Project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邮编:510632) | 电话:85223563 | 邮箱: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院长致辞
    • 研究院简介
    • 港澳台及国际合作
    • 人才荣誉称号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学院公告
    • 讲座信息
    • 科普工作
  • 师资力量
    • 研究团队
      • 全部团队
      • 视觉系统损伤修复
      • 脊髓损伤与修复
      • 神经生长分子调控
      • 脑损伤机制与干预
      • 脑衰老和脑重大疾病研究
      • 语言发育与重塑
    • 行政技术团队
      • 行政人员
      • 科研助理
    • 讲座教授
    • 客座教授
    • 博士后
  • 科研成果
    • 学术论文
      • 代表性论文
      • 论文数据库
    • 科研基金
    • 申请专利
      • 2018
      • 2017
      • 2016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
    • 博士后
    • 课程设置
  • 实验平台
    • 仪器设备
      • 电生理平台
      • 显微成像平台
      • 分子生物学平台
      • 行为学平台
    • 实验室安全
    • 规章制度
  • 党建工作
  • 招聘信息
    • 教研系列
    • 博士后
    • 合同工
  • 捐赠
  • 轮播图
  • 校内链接
  • 相关链接
  • 平台建设(旧)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 实验室安全(旧)
    • 安全培训
    • 安全讲座
    • 安全规章
  • 学院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