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 13
我院成功举办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
2017年9月7-8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在暨南大学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经会议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教授出任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顾晓松教授等12名全国神经再生与修复领域知名专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首届专委会包括国际神经再生与修复领域最优秀最杰出的专家,和一群愿意从事这项研究的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者,主要由骨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眼科、精神科、放射科、康复科及基础医学等151名委员和87名青年委员组成。专委会成立仪式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郝瑞生主持。参加成立仪式的嘉宾主要有:中国研究型学会王发强会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国辉院士。在成立仪式上,洪岸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刘希华副会长宣读了关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批复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名单,王发强会长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专委会成立之后,还召开了以“脊
-
2017.04 07
教育部“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2017年4月6日上午,教育部“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召开。我校副校长叶文才、科技处处长欧仕益出席本次会议。叶文才代表学校向各位学术委员介绍了暨南大学在神经科学领域发展的现状,对联合实验室的发展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也请学术委员会对联合实验室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学术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委员、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主持。会议听取了联合实验室2016-2017年度建设方案执行与发展汇报。经讨论,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2016年度联合实验室建设方案执行有力,实验室密切围绕“五个一流目标”建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逐步实现了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内涵和质量;联合实验室在场地面积、培养研究生数目、固定的经费支持等方面需要及时的改进;聚焦于“中枢神经再生”,进一步凝练方向,加大各研究方向的交叉、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积极推进产品转化。教育部“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由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2015年组织申报,2015年12月教育部下文批准立项建设,建设期3年;20
-
2017.04 01
任超然、苏国辉课题组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一条新的视觉诱发防御反应调控环路,加深了我们对外界光信息调控情绪相关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的理解,并可为临床上自闭症、恐怖症等防御反应障碍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
2016.08 17
研究院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8月17日发布的公告,在此次2016年度集中批次的评审中,研究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2项。资助项数和金额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
2016.07 01
我院主导完成第一个基于三代测序的亚洲人参考基因组
6月30日,由我校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主导完成的第一个亚洲人参考基因组“华夏一号”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作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院的师玲玲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苏国辉院士、周立兵教授和我校讲座教授王凯作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发的相关基因组分析算法已提交专利申请。该工作是我校与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未来组生物、哥伦比亚大学、贝勒医学院、冷泉港实验室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38/NCOMMS12065)“华夏一号”项目利用基于PacBio平台的第三代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产出超过103X的基因组覆盖率,并基于此进行基因组denovo组装,最终得到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接近完成图。基于三代测序技术,本项目平均读长达到7kb,N50为12.1kb,均远大于二代测序约150bp的测序读长;通过优化FALCON组装程序,组装得到2.93Gb基因组,其ContigN50为8.3Mb;同时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