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登录管理 | English

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2022.07 05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学基地开展 “览暨南创新魂,筑少年强国梦”第八期研学活动

    2022年7月4日,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广东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迎来了新的一批暨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开展“览暨南创新魂,筑少年强国梦”系列研学活动。广东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甦研究员代表实验室欢迎附中师生们的来访,并从动物模型和大脑功能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特色,即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大脑疾病。同学们对生命科学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小至线虫、果蝇,大至猪、猴,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惊叹于人类大脑中数量惊人的神经细胞及其连接形成的网络。实验室的研究生梁维恩、陈秀生、贾青青、覃义阳分别针对实验室研究的四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渐冻人症、亨廷顿舞蹈症进行介绍。四位主讲人寓教于乐,用专业又不失幽默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视频和动物行为学录像,帮助同学们了解各种大脑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治疗手段和最新研究进展。疾病患者运动失调、四肢震颤的视频让同学们受到很大的震撼,前两年在社交媒体上火爆全球的“冰桶挑战”视频也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同学们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随后,李世华教授对上述讲座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利用

  • 2022.06 07

    张力/苏国辉课题组发现运动抗焦虑的表观遗传机制

    2022年6月1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张力课题组在苏国辉院士支持下,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6.8)发表题为“Physical exercise prevented stress-induced anxiety via improving brain RNA methylation”(运动通过改善脑内RNA甲基化防止压力应激导致焦虑障碍)的研究论文,阐述了运动后肝脏代谢产物通过增强脑内突触相关转录本RNA甲基化修饰,调控前额叶皮质突触活动性,从而预防焦虑样表型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有氧运动是重要的主动健康手段,大量的人群研究支持长期运动对情感和认知功能的改善,并能有效降低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但目前对于运动改善脑健康的机制研究多数仍集中在脑内的神经元及突触发生,或是炎症、氧化应激等微环境调控;缺少将机体物理运动和广泛的脑环路调控联系起来的关键外周-中枢机制。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慢性束缚压力应激(CRS)小鼠模型,发现14天跑步机训练可以有效预防焦虑样表型发生。对前额叶皮质(PFC)进行基于N6-甲基腺苷(m6A)修饰的转录组学测序,可见运动能有效

  • 2022.05 27

    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学基地开展 “览暨南创新魂,筑少年强国梦”第七期研学活动——“探索眼睛奥秘,了解心灵之窗”

    达芬奇曾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为了向中小学生普及视觉知识,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眼睛,在2022年5月25日,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徐颖课题组,迎接了暨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开展“览暨南创新魂,筑少年强国梦”系列研学活动。徐颖教授对于暨大附中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讲座,就自己的研究方向----视网膜的退变及修复向同学们展开详细讲解。她首先介绍了眼球和视网膜结构及常见疾病,然后就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以探索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讲解。在讲座上,附中的同学们专心致志,认真记下了笔记。徐颖教授介绍视觉的形成,同学们认真听讲随后,徐组的学生们利用眼球结构模型和行为学录像,分别向附中同学们展示了人类眼球的结构、不同动物的视网膜图片、小鼠视动实验、小鼠黑白箱实验以及食蟹猴的视动实验,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同学们兴致盎然,目不转睛地观看小鼠在黑白箱中穿梭,观察在视动反应录像中小鼠随光栅移动而转头的瞬间。课题组的同学为大家介绍眼球结构与动物视觉行为学实验徐颖教授课题组还为参加研学活动的同学们设计了有趣的互动环节:包括拆解组装眼球结构模型、测试缩瞳反射、寻找盲点、使用光学显微镜

  • 2022.05 25

    陈功团队揭示NeuroD1诱导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分子机制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陈功团队通过转录组分析揭示NeuroD1诱导体外培养的人源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分子机制,发现NeuroD1在转分化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和下游基因网络,为转分化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文章于2022年5月23号发表在国际期刊《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发育神经生物学,英文版)。近年来,包括陈功团队在内的国内外多个团队已经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工作将体内外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为了探究NeuroD1转分化的分子机制,陈功团队运用逆转录病毒将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表达在体外培养的人源星形胶质细胞里,并于病毒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1,3,5,14天)收集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NeuroD1在星形胶质细胞表达24小时,就激活了更多的转录因子和一系列的下游基因,并在两周之内将星形胶质细胞的转录组逐步地转变成了神经元的转录组。“NeuroD1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得非常快,病毒感染后的第一天表达量就有上百倍的增加,转分化后又迅速下调。与此同时,其他NeuroD家族成员NeuroD2和NeuroD6的表达以及与神经发育相关的b

  • 2022.03 28

    李晓江团队在Protein Cell发表疾病大动物模型研究综述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亨廷顿舞蹈症、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为何出现特定脑区的典型神经细胞死亡是神经科学领域一直关注的重点。小动物模型如最常用的小鼠模型因与人类大脑结构差异巨大,绝大多数无法模拟神经退行性病人典型神经细胞死亡的病理特征,且在小鼠脑疾病中发挥作用的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多以失败而告终。2022年3月25日,来自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的李晓江教授团队在Protein Cell(IF 14.870)杂志上发表题为New pathogenic insights from large animal model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的综述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38-022-00912-8),本综述总结及回顾了利用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猪、猴等大动物建立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的优势及局限性。阿尔兹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

  • 每页 5 记录  总共 80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16 跳转到 

Top

校内链接:

暨南大学主页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暨南大学图书馆

相关链接: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Japan Brain/MINS US BRAIN Initiative Europe Human Brain Project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邮编:510632) | 电话:85223563 | 邮箱: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院长致辞
    • 研究院简介
    • 港澳台及国际合作
    • 人才荣誉称号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学院公告
    • 讲座信息
    • 科普工作
  • 师资力量
    • 研究团队
      • 全部团队
      • 视觉系统损伤修复
      • 脊髓损伤与修复
      • 神经生长分子调控
      • 脑损伤机制与干预
      • 脑衰老和脑重大疾病研究
      • 语言发育与重塑
    • 行政技术团队
      • 行政人员
      • 科研助理
    • 讲座教授
    • 客座教授
    • 博士后
  • 科研成果
    • 学术论文
      • 代表性论文
      • 论文数据库
    • 科研基金
    • 申请专利
      • 2018
      • 2017
      • 2016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
    • 博士后
    • 课程设置
  • 实验平台
    • 仪器设备
      • 电生理平台
      • 显微成像平台
      • 分子生物学平台
      • 行为学平台
    • 实验室安全
    • 规章制度
  • 党建工作
  • 招聘信息
    • 教研系列
    • 博士后
    • 合同工
  • 捐赠
  • 轮播图
  • 校内链接
  • 相关链接
  • 平台建设(旧)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 实验室安全(旧)
    • 安全培训
    • 安全讲座
    • 安全规章
  • 学院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