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 17
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首期学术沙龙在我校顺利举行
12月11日,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首期学术沙龙在暨南大学行政楼1111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苏国辉院士、中国工程院高天明院士、广州市人大常委预算工委主任沈奎、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刘泉宝二级巡视员、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人员,以及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专家等40余人参加了现场交流,100多位神经科学领域学者线上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暨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吴陆生和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苏国辉院士主持。活动现场国家脑计划专家谭力海教授及省科技厅文晓芸副处长分别对中国“脑计划”、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点专项进行了解读。高天明、戎利民、李远清、李晓江分别介绍了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专项脑科学基础研究、脑疾病与康复研究、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研究、脑重大疾病大动物模型研究四个专题项目的实施情况和亮点成果。沈奎主任和人大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参会科技人员表示三个充分肯定:一是对广州提前布局实施“脑计划”充分肯定;二是对专项取得的进展充分肯定;三是对以学术沙龙取代日常项目检查的新管理形式充分肯定。广州将持续加大脑科学与
-
2021.12 08
陈功教授团队开发神经再生基因疗法,为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带来新希望
2021年11月28日,广州暨南大学陈功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最新一期《神经生物学进展》(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杂志上发表文章,运用神经再生型基因疗法在大鼠颞叶癫痫模型上,将海马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有效地降低了癫痫发作,从而为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带来了新希望。全世界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癫痫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癫痫药物、手术、神经调控、生酮饮食等治疗方法。其中,20%-30%的癫痫患者对抗癫痫药物不敏感。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一种常见的成人耐药性癫痫,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海马中间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导致局部脑区神经网络异常兴奋,进而引起大脑功能异常。耐药性颞叶癫痫常需要手术切除海马脑区,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神经调控和生酮饮食疗效有限,如何从根本上治疗颞叶癫痫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陈功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神经再生基因疗法”为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提供了潜在的新方法。“神经再生基因疗法”是一项利用病毒载体向脑内胶质细胞递送神经转录因子,将胶质细胞原位直接转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的新技术。
-
2021.11 24
李晓江团队新发现颠覆经典学说,揭示遗传性帕金森疾病新机制
2021年11月20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晓江团队在Protein Cell(IF 14.870)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PINK1 kinase dysfunction triggers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primate brain without impacting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灵长类大脑中PINK1激酶的功能异常可造成神经变性而不影响线粒体稳态)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38-021-00888-x。该项研究利用基因编辑猴模型与死亡人脑组织深入研究帕金森病致病基因PINK1的表达与功能,颠覆了长期以来建立在体外与小动物实验基础上的经典理论,为治疗帕金森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及依据。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全球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2%。其中PINK1基因突变可因功能缺失而引发遗传性帕金森疾病。长期以来,
-
2021.10 25
张力课题组发现运动促进戒毒康复的神经机制
2021年10月22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张力课题组在精神病学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 影响因子:15.992)在线发表题为“运动改善可卡因导致的皮层突触缺陷(Physical exercise rescues cocaine-evoked synaptic deficits in motor cortex)”的研究论文,阐述了运动促进戒毒后神经康复的神经机制。这也是该团队暨2019年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期刊论文揭示运动增强皮层突触发生的关键分子通路(doi: 10.1126/sciadv.aaw1888)之后,在运动和脑健康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药物成瘾伴随皮层突触重塑与功能改变,导致学习与记忆功能下降。研究团队利用穿颅活体双光子成像技术,动态刻绘了可卡因暴露后小鼠运动皮层第五层锥体神经元顶树突棘重塑现象;发现可卡因引起树突棘形成降低,伴随兴奋-抑制的突触传递失衡,从而介导了运动学习的损害。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平板跑步机有氧训练模式,发现一星期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逆转树突棘丢失、突触失衡的现象,并提升学习
-
2021.06 10
研究院陈功团队在《中国科学》发表综述阐述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及其治疗前景
2021年6月7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陈功教授领导的大脑修复中心研究团队应邀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及其治疗前景”的综述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兴起的中枢神经原位再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动物疾病模型中的运用,展望了未来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对中枢神经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里的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再生,损伤后难以修复,容易导致相应的感觉、运动或认知功能障碍。如何再生新神经元来恢复失去的神经功能一直是再生医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过去的几十年里,干细胞移植和神经保护长期占据着神经再生研究的主流方向,但至今尚未有三期临床试验成功的疗法。近年来,陈功教授和其他科学家们开创了利用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的胶质细胞进行原位神经转分化的新技术,获得了具有生理功能并且长期存活的新生神经元,为重大脑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症以及脊髓损伤等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由于胶质细胞可以分裂再生,当一部分胶质细胞被转化为神经元之后,另外一部分胶质细胞可以分裂再生新的胶质细胞,因此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源性细胞库。而大脑和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