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 07
研究院4位教授入选神经科学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的苏国辉院士、李晓江教授、吴武田教授和Andre M. Goffinet教授(客座)分别入围,表明研究院的人才队伍优势、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暨南大学神经生物学与行为学于2020年进入ESI全球前1%。该榜单由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发布。榜单以Scopus数据库为依据,基于引用次数、H因子、HM因子等综合指标,根据其“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从近700 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分为22个领域和176 个细分子领域。以上数据来源于Data for Updated science-wide author databases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 indicators。相关链接:https://data.mendeley.com/datasets/btchxktzyw/2
-
2021.05 07
研究院李晓江教授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1年4月22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我院李晓江教授入选生物学榜单。李晓江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脑疾病大动物(猴,猪)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机制研究,这些疾病包括亨廷顿疾病、老年痴呆疾病、帕金森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疾病、自闭症等。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Nature, Nature Genetics, Nature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等国际顶级期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和全球领先的同行评议摘要引文数据库——Scopus数据库作为统计来源,旨在对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以表彰引领学术进步的杰出学者。自2015年首发,至2021年已是第七次发布,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次共有4023位学者上榜,来自373个机构,涵盖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84个教育部一级学科。
-
2021.03 23
抗癌新疗法:将胶质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在过去几十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治疗方法和效果极其有限。由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现在担任中国暨南大学脑修复中心主任的陈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基因疗法,可将胶质瘤细胞重编程为功能性神经元,为治疗胶质瘤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22日发表在《癌症生物学与医学》杂志上http://www.cancerbiomed.org/index.php/cocr/article/view/1823/1767)。胶质瘤是大脑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仅仅只有15个月。目前,手术切除和术后的同步放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其效果有限。一些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免疫疗法对原发性或复发性胶质瘤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胶质瘤是一种来自于恶性胶质细胞的肿瘤,其生物学特性表现为恶性增殖和侵袭。陈功团队先前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证明在过表达NeuroD1和Dlx2等神经转录因子后,大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在原位被直接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在这项工作中,陈功团队从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了星形胶质瘤细胞,并发现
-
2020.12 18
暨南大学陈功教授领衔的团队运用神经再生型基因疗法给脊髓损伤患者带来新希望
脊髓损伤经常导致残疾,并严重危害生活质量。虽然过去数十年的脊髓损伤研究在轴突再生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大多数干预措施尚未转化为有效的临床疗法。脊髓损伤治疗的一大难点是许多神经元死亡,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丧失。在2020年12月1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前沿》上,中国广州暨南大学陈功教授领导的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基因疗法,利用脊髓中的内源性胶质细胞再生功能性新神经元,给全球成千上万的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传统的脊髓损伤治疗策略主要侧重于促进残留神经元的轴突再生或移植外部干细胞进行干预,陈功教授及其团队则利用受伤脊髓中的内源性星型胶质细胞,将其直接转化为功能性的新神经元。近年来,陈功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证明基于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 或者NeuroD1+Dlx2介导的新型神经再生基因疗法在缺血性脑中风和亨廷顿舞蹈症小鼠模型上都有显著的修复效果。他们还进一步在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大脑中将中风引起的应激性星型胶质细胞直接转化成了神经元,为将来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是陈功教授团队首次将他们的神经原位再生技术从大脑扩展到了脊髓。他们首先通过使用逆转录病毒将NeuroD
-
2020.11 16
暨南大学陈功教授领衔的团队运用神经再生型基因疗法,将胶质疤痕组织逆转为神经活性组织
大脑或脊髓损伤通常会导致胶质疤痕的产生。胶质疤痕是由密集的胶质细胞组成而且缺乏功能性神经元,是众所周知的抑制神经再生的障碍。2020年11月5日,广州暨南大学陈功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最新一期《细胞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文章,证明胶质疤痕组织可以通过神经再生型基因疗法逆转为神经活性组织。 胶质疤痕虽然起初可能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但它的长期存在严重抑制了神经元的生长和功能恢复。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里,医生和科学家们曾经试图通过手术切除或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解决胶质疤痕的问题,但结果往往更糟糕。因此,胶质疤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充当防御屏障,阻止损伤扩散到邻近的健康组织;但另一方面,它也抑制了疤痕内组织与疤痕外的健康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功能恢复。虽然大家都想把大脑或脊髓中的胶质疤痕去掉,但却不能通过杀死疤痕组织里的胶质细胞来达到这一目的,于是胶质疤痕就成了一个世纪性难题。 陈功教授团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世纪难题:他们通过基因疗法将疤痕组织内的胶质细胞原位直接转化成了功能性神经元,从而将胶质疤痕组织逆转为功能性神经组织。陈功教授把他们发明的这项用病毒载体进行神经再生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