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 19
李晓江团队发现亨廷顿病小鼠中CAG重复序列不稳定性的新机制
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位于人类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in基因中1号外显子内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 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发生异常延伸并导致由其转录和翻译的蛋白质发生突变而致病。然而CAG重复序列增长的机制并不清楚。TDP-43(TARDNA-bindingprotein43)是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FTLD)等在内的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相关的致病蛋白。正常情况下TDP-43在神经细胞核中分布,参与基因转录抑制、RNA前体剪接等重要过程。当TDP-43基因发生异常突变时及在一些病理状况中,胞核中TDP-43会转移到胞浆中,造成神经细胞毒性。有研究报道在HD患者和动物模型纹状体中存在TDP-43蛋白的定位异常。同时,在ALS和FTLD患者中亦发现了HD基因中CAG重复序列的致病性扩
-
2023.03 08
李晓江教授团队在自闭症猴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自闭症, 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脑部发育障碍所导致的疾病,我国儿童自闭症的患病率约为1%,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社交能力。其中CHD8基因的突变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密切相关。CHD8(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 binding protein 8)基因编码一种ATP依赖性染色质重塑因子,其功能为调节基因转录。目前报道的携带CHD8基因突变的病人都是杂合突变,且绝大多数表现出大头畸形表征,而大头畸形也是自闭症的常见表型。小动物模型在研究CHD8缺陷造成大头畸形机制解析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研究报道,而CHD8基因突变病人也未有病理学研究的报道。因此CHD8基因突变如何导致脑异常发育所致大头畸形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2023年3月7日暨南大学李晓江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张永清研究员团队合作在Cell Discovery杂志 (影响因子 38.079) 发表文章,题为“CHD8mutations increase gliogenesis to enlarge brain size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https:/
-
2023.02 17
李晓江团队在基因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动物模型方面取得新突破
衰老是不可控的生物学进程,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寿命显著增加,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罹患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以及单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亨廷顿疾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等。这一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随着衰老出现脑部特异性神经细胞变性死亡最终导致病人无法生存。 目前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来延长或阻断病人的发病时间及疾病进程。基因治疗对于遗传性疾病,特别是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前景非常可期的治疗策略。2023年2月16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晓江教授,李世华教授,闫森研究员,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影响因子 29.234)上发表题为“Cas9-mediated replacement of expanded CAG repeats in a pig
-
2022.10 26
李晓江团队在《Autophagy》发表综述: 线粒体自噬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的差异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参与细胞代谢、信号传导、分化、生长、凋亡和死亡等多个重要生理过程。线粒体受损时,可释放促凋亡因子造成细胞死亡。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指细胞通过自噬的机制选择性地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从而保护细胞。长期以来,帕金森病(PD)被认为与细胞内供应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损伤有关,而PINK1作为一种线粒体膜蛋白,能够感受线粒体损伤,并被招募到受损的线粒体上激活下游的E3泛素连接酶PRKN和泛素酶,形成的复合物能够使受损的线粒体及时被溶酶体清除,从而保护神经细胞。此经典理论主要是根据大量体外实验所建立的。可是,PINK1在小鼠脑中很难被检测到,Pink1敲除的小鼠无线粒体自噬功能改变也不能模拟病人脑中神经细胞死亡的病理特征。近年来,李晓江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PINK1敲除的PD 猴模型中,发现胚胎期敲除的新生PINK1打靶猴出现严重的神经细胞死亡特性(Yang et al., Cell Res 2019 Apr; 29(4):334-336),因此,PINK1突变猴脑中严重的神经元丢失与完全敲除Pink1基因的小鼠模型中没有神经变性形成了鲜明的对
-
2022.09 02
张力课题组在社交行为的神经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张力课题组在中科院主办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23.2,JCR综合类期刊排名4/73,列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期刊上,发表题为“Amygdala neural ensemble mediates mouse social investigation behavi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胰泌素(SCT)这一胃肠多肽激素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脑区对小鼠本能社交行为的调控作用。本能社交行为是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均存在的高度保守的行为范式,对于环境适应和生存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诸多和社交行为相关联的脑区如前额叶皮质、海马体、下丘脑等,同时也发现了多个对于社交功能至关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催产素(Oxytocin)、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等。但是对于杏仁核这一和动物情感功能相关联的脑区,是否在神经多肽相关的社交调控中发挥作用,还不得而知。本研究首先建立了SCT-IRES-Cre转基因小鼠品系,利用与报告小鼠双转杂交,从细胞水平发现了SCT在BLA部分兴奋性神经元的特异